全程導醫(yī)網 徐州就醫(yī)信息:(通訊員 焦海波 韓黎雯 圖|劉冰)近日,徐州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消化內科為一位食管癌實施微創(chuàng)手術,患者長達9厘米病變(人的食管全長20多厘米)累及1/2管周的食管早癌僅通過一根胃鏡管道就輕松治療了。事實上,胃鏡、腸鏡不僅是一種重要的診斷工具,衍生出的治療技術還可以用于許多消化道病變切除,比如食管早癌。
徐州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消化內科倡導早癌防治干預策略,遵循舒適醫(yī)療發(fā)展趨勢。怎樣通過胃鏡、腸鏡做手術呢?市一院消化內科主任陳光俠對此進行了針對性介紹。
率先開展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精查項目
徐州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消化內科2006年確定為徐州市臨床重點???,常規(guī)開展電子胃腸鏡的檢查及各種內鏡下微創(chuàng)治療項目、肝硬化并發(fā)癥的診斷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急診內鏡下止血治療、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診內鏡檢查及鏡下治療、急慢性胰腺炎的診治、功能性胃腸病的診治、肝穿刺的診治、胃腸動力疾病的診治、膠囊內鏡檢查,膽管結石的內鏡下治療,肝動脈栓塞術治療原發(fā)性肝癌。該科7年前開展超聲內鏡檢查術,擁有體積小、安全、圖像清晰的膠囊內鏡;近年開展超聲內鏡引導下穿刺術。
近年來,該科主持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、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、江蘇大學課題、省333工程人才課題、省六大人才高峰等課題十余項,發(fā)表論文100余篇,獲得專利2項,發(fā)表專著2項。
2015年,該科加入國家支撐計劃,成為國家級早期胃癌篩查協作中心,擁有多臺全球最先進的Olympus 290高清放大多用途胃腸鏡,2015年率先在我市開展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精查項目。
內鏡下切除食管早癌
67歲的張師傅最近一段時間總感覺“胸骨后不適”,在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行胃鏡及病理檢查后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,病變長度約9厘米。按照既往診療常規(guī),患者需要行外科手術治療。但行外科手術治療創(chuàng)傷大、花費多,術后并發(fā)癥多,影響生活質量,而且患者高齡手術風險大。
消化內科劉世育博士在經過放大內鏡、染色內鏡反復觀察,并和陳光俠主任反復討論、請麻醉科會診后,考慮患者可行內鏡下粘膜剝離術(ESD)治療。ESD術有明顯優(yōu)勢,創(chuàng)傷小,恢復快,可保全患者食管的完整性,提高術后生活質量,大大減少手術并發(fā)癥,尤其是減少經濟負擔。”陳主任表示,ESD術是技術難度比較大的手術。一般人食管壁的厚度約為4毫米,粘膜層頂多1.5毫米,EDS術就是在確保食管壁完整的情況下將厚1.5毫米以內的病變完全剝離,就好比在幾張紙的厚度上做手術,難度可想而知,如何完整剝離如此廣度和深度的食管癌,這是手術的難點。
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,陳主任為張師傅安排了食道早癌ESD術。全麻下,她和劉世育博士與內鏡室護士共同密切配合下,歷時100分鐘將食管病變物在內鏡下順利完整切除。在這個狹小的食道腔內完成如此復雜的操作,對醫(yī)生的內鏡操作技術要求非常高。
術后張師傅恢復良好,很快就可以正常進食,病理回示食管高級別上皮內瘤變(原位癌),切緣陰性,患者病灶已達到了治愈性切除,這就意味內鏡下治療根治了食管早癌,保留了患者消化道的完整性,免除了開腹手術器官切除的痛苦,保證了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。
舒適化醫(yī)療已成發(fā)展趨勢
據了解,食管癌是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,通常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。如喜歡吃熱食燙食、腌制品、進食過快、飲酒吸煙是重要的致病因素。在早期,食管癌病人癥狀不明顯,僅在吞咽粗硬食物時有異物感或停滯在胸骨后的感覺,因而易被病人忽視。當出現明顯吞咽困難和嘔吐,甚至消瘦和貧血等嚴重癥狀時才去醫(yī)院就診,這時候往往已是晚期,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。
“如果感覺吞咽食物有遲緩、痛感或異物感,就應及時到醫(yī)院進行胃鏡、食管鏡檢查以排除可能。”陳主任表示,大部分市民人對胃鏡、腸鏡都心存恐懼,最先想到的是不能吃飯、惡心嘔吐、流口水、難受……認為這是一種讓人非常難受的檢查,因而錯過了早期診斷時機。門診中,她也經常遇到患者聽說需要做胃鏡檢查時,第一句話就是:“大夫,我不想做胃鏡,太難受了!”有的患者會直接拒絕胃鏡檢查。“其實這是由于人們對胃鏡的不認識,經常聽社會上的一些傳言傳語,所以對胃鏡產生了一種畏懼。但是隨著內鏡技術的發(fā)展,胃鏡檢查已不再像以前想像中那樣‘痛苦粗暴’。” 陳主任解釋說,很多人對胃鏡檢查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,懼怕做胃鏡檢查。其實胃鏡檢查是消化科醫(yī)生的第三只眼睛,對消化道疾病、尤其是早期消化道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當前舒適化醫(yī)療已成為發(fā)展趨勢,胃鏡檢查亦是如此。所謂舒適化醫(yī)療,就是患者在整個就醫(yī)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悅感、無痛苦感和無恐懼感。心理上的愉悅和無痛苦、無恐懼源自于醫(yī)護人員的良好態(tài)度和就醫(yī)環(huán)境。而生理上的愉悅和無痛苦、無恐懼則完全依賴于麻醉專業(yè)所提供的無痛化服務。“舒適化醫(yī)療將是今后醫(yī)療發(fā)展的主要目標,因為醫(yī)學本身的目的就是為病人消除痛苦,治療檢查期間所產生的憂慮恐懼等都與醫(yī)學目標相反。”陳主任表示,當代社會,大眾越來越關注個體的健康問題,舒適醫(yī)療是要以保障患者安全為前提的醫(yī)療新模式。
胃鏡精查,一步到“胃”
在我國,由于缺乏對疾病早期預防的觀念,以及對消化道早期癌的重視不夠等諸多因素,多數患者就診時已處于中晚期,治療費用高,疾病負擔重,遠期效果差。對消化道早期癌進行干預和診治,不僅符合國家腫瘤防治策略,也是降低患者醫(yī)療經濟負擔、改善患者生存質量、降低惡性腫瘤死亡率的有效途徑。而胃鏡精查不但明顯提高了消化道早期癌的檢出率,也為消化道早期癌內鏡治療提供了基礎。那么與普通胃鏡檢查相比,胃鏡精查有哪些優(yōu)勢呢?
“首先,胃鏡精查和普通胃鏡在檢查設備上有很大的區(qū)別。”陳主任介紹,胃鏡精查是使用目前國際最先進的EVIS(奧林巴斯)290內鏡系統(tǒng),圖片的清晰度及亮度均大大提高,能夠更精細更清楚的觀察病變特征。而且為了更好地判斷病變,推廣舒適化檢查,胃鏡精查技術一般采取在無痛條件下進行。一方面讓患者在短暫的睡眠狀態(tài)下完全放松自己,安全地進行胃鏡檢查,患者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,檢查完畢很快就能蘇醒;另一方面在無痛條件下由于沒有惡心反應,患者能夠更好地配合醫(yī)生進行全方位的觀察。
與普通胃鏡相比,胃鏡精查術前準備更充分。普通胃鏡檢查,雖然患者是空腹狀態(tài),但胃腸道內有較多粘液及泡沫不能完全消除,影響內鏡下觀察效果。胃鏡精查檢查前15-30分鐘,給予患者黏液祛除劑及祛泡劑以完全清除上消化道內黏液與氣泡,有效改善視野清晰度,大大提高微小病變的檢出率。此外,普通胃鏡檢查時間平均5分鐘左右,而胃鏡精查時間較長,每一個部位至少觀察兩次以上。如發(fā)現可疑病變可采用化學及電子染色,并使用放大內鏡精查,從而確定病變的具體部位、范圍及形態(tài),并指導異常部位的精準活檢,同時拍照記錄。退鏡時再次觀察,使胃食管腔的觀察部位達到200%以上。
早發(fā)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
2015年,市一院消化內科專門成立了“胃食管早癌辦公室”,開展胃鏡精查項目,把胃食管早癌的診斷、治療及后續(xù)隨訪列入長期的臨床研究項目。記者同時了解到,該科早癌團隊運用內鏡微創(chuàng)理念治療食管癌、早期胃癌、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先進手段每年約完成上百例內鏡下微創(chuàng)治療術。
“消化道腫瘤重在早發(fā)現早治療,尤其是食管早癌,早發(fā)現早治療可完全治愈。”陳主任表示,根據我國最新診治指南胃腸鏡篩查是早期發(fā)現癌癥和癌前病變的重要途徑,尤其是有腫瘤家族史、有長期致癌因素接觸史、長期不良生活習慣(如吸煙、過量飲酒、經常熬夜)、有特殊微生物感染史(如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)、長期營養(yǎng)不良等人群。以上這些高危人群,特別是年齡超過45歲的人,尤其要重視腫瘤篩查,定期胃腸鏡體檢。
而要預防食管早癌,陳主任提醒市民要按時就餐,少吃夜宵。胃是一個習慣遵守“時間表”的器官,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活動期的高峰和低谷,三餐如果經常不規(guī)律的話,會導致胃酸和胃蛋白酶沒有食物中和,身體自動消化胃黏膜本身,讓胃黏膜受損。要盡量吃新鮮的食物,遠離腌制、熏制和燒烤食品,少吃太辣的食物,多吃一些預防食道癌的食物,如全谷物、綠葉菜。要戒煙、限酒;食物的溫度盡量控制在65℃以下。另外,情緒的調整尤為重要,好心情不但能有效預防腸胃疾病,也能有效防止其他疾病的發(fā)生。
出鏡專家 陳光俠
陳光俠 消化內科主任、主任醫(yī)師、副教授、博士、碩士研究生導師、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。江蘇省消化內鏡學會委員、國家級早期胃癌篩查徐州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協作中心負責人,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,江蘇省社會發(fā)展重點研發(fā)項目,江蘇省333人才工程課題,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、江蘇大學社會發(fā)展計劃課題等省市科研課題多項。獲得省級及市級科技進步獎5項,發(fā)表SCI及核心期刊論文20余篇,主編專著1部,獲得專利2項。
具有豐富的消化科理論及臨床經驗,熟練掌握電子胃腸鏡、超聲內鏡的診斷及內鏡下治療,掌握本專業(yè)常見病多發(fā)病的診治,對消化科相關疑難危重疾病的診斷治療有著豐富的經驗;在內鏡下微創(chuàng)手術治療方面有特長,擅長內鏡下超聲診斷技術及多種內鏡下微創(chuàng)手術。
徐州導醫(yī)熱線:0516-857071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