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程導醫(yī)網 徐州東方醫(yī)院/徐州精神心理頻道:很多家長[微博]來信咨詢,他們的孩子沉迷于手機、網絡,也有同學來信,對自己控制不住玩游戲感到慚愧,可還是欲罷不能,造成了網癮。到底是什么控制了這些孩子?
先來給大家分享一個實驗:
在1954年,美國的科學家奧爾茲和米爾納利用小白鼠做實驗,他們把小白鼠放進籠子,將電極植入一些實驗鼠的不同腦區(qū),電極的另一端,則連接到鼠籠內的一個踏板上。在試驗人員誘導下,每當小白鼠自主踩動踏板時,就會有一次微弱電流刺激它的某個腦區(qū),從而使小白鼠產生興奮。有一些小鼠迷戀上了這項活動,一次又一次不知疲倦地踩動踏板,甚至忘記實驗人員送來的食物和水,最后直至衰弱死亡。
奧爾茲和米爾納這個經典實驗,證明了動物大腦內存在一個區(qū)域能讓動物產生興奮,這種興奮感只要通過踩一下踏板就可以獲得。對于小白鼠來說,找到了這個踏板就如同看到了終極幸福。
這個區(qū)域被現在的神經科學家稱為“獎勵”系統(tǒng),是人腦最原始的動力系統(tǒng)的一部分。當大腦發(fā)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,它就釋放出一種叫“多巴胺”的神經遞質。多巴胺會告訴大腦其他部分他們需要注意什么,怎樣才能讓貪婪的我們得手。每當這個區(qū)域受到刺激的時候,大腦就會說“再來一次,這會讓你感覺良好”。大量的多巴胺并不能產生真正快樂的感覺,那種感覺更像是一種激勵,或者是欲望。
并非只有電腦中的電極能激活這個系統(tǒng),世界上充滿了能帶來刺激的東西,從飯店的菜單,到樂透彩票、電視廣告,還有網絡游戲,這些都有可能讓我們變成真人版的奧爾茲和米爾納的小白鼠。
在我們所處的時代里,獎勵的承諾可以用我們上網時的行為來打比方——我們搜索,再搜索,搜索更多的。我們點擊鼠標,就像籠子里的小白鼠想再感受一次電擊一樣。我們追尋著難以捉摸的獎勵,直到最終覺得滿意。手機、互聯網和其他社交媒體可能是無意中激活了我們的獎勵系統(tǒng),但電腦和電子游戲的設計者是有意識地控制了人們的獎勵系統(tǒng),讓玩家上鉤。“升級”和“獲勝”隨時可能出現,游戲就這樣激發(fā)了人們的興趣。這也是人們很難戒掉游戲的原因。一項研究發(fā)現,電子游戲刺激和使用苯丙胺(一種藥物)時產生的多巴胺一樣多。正是這種多巴胺的增加使人們會對這兩種東西上癮。具有不確定性的“得分”和“升級”會讓你的多巴胺神經元不停燃燒,讓你像是被粘在了 椅子上一樣。每個人對此可能有不同的看法,有人會覺得這增加了娛樂性,也有人覺得這是對玩家不道德的剝削。不是每個抓住游戲機操控桿的人都會上鉤,但對那些意志力不夠堅定的人來說,游戲和毒品一樣令人上癮。2005年,28歲的韓國鍋爐修理工李承生在連續(xù)50個小時奮戰(zhàn)“星際爭霸”之后死于心血管衰竭。他不吃不睡,只想繼續(xù)玩游戲。聽到這件事的時候,我們很難不聯想到奧爾茲和米爾納實驗中力竭而亡的小白鼠。
看完我上面的介紹,也許你會問,我如何增強我的意志力,我可不想當小白鼠。如果想擁有自控力,就要區(qū)分讓我們的生活有意義的真實獎勵,和讓我們分散精力、上癮的虛假獎勵。區(qū)分這兩種獎勵非常重要,因為這不是很簡單的事。當我們受到誘惑時,先想想,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徐州精神心理咨詢熱線:0516-85707122